我是布莱克

HD

主演:戴夫·琼斯,海莉·斯奎尔斯,莎伦·佩尔西,布莱恩娜·尚恩,迪伦·麦基尔南

类型:电影地区:语言:英语年份:201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2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3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4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5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6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3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4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5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6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7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8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19我是布莱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我是布莱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59岁的丹尼尔·布莱克(戴夫·琼斯 Dave Johns 饰)是个木匠,由于心脏问题,他生平第一次需要申请社会救济。尽管他的医生禁止他继续工作,但他依然决定冒着被罚款的风险找一份工作。在他反复前往“就业中心”求职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凯蒂(海莉·斯奎尔斯 Hayley Squires 饰),一位需要照顾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为了不让孩子流落到儿童福利院,她不得不住在一间离自己出生地450公里远的住房内。当今英国行政机构的繁琐程序就像一张网,牢牢套住两人。丹尼尔和凯蒂决定尝试相互帮助……空降任务黑帮家族玉碎业余侦探天师斗僵尸2老友记第一季狼孩2022闲人马大姐断魂咒2001复试江湖无难事突围英雄路 第一季凡人修仙传异教峰 第一季虎妞儿的赛车梦黄金瞳养家之人空之境界 第一章 俯瞰风景盲少爷的小女仆2023维特根斯坦沙漠风暴(下)紧急救命 另一个日常飙车之车神传说魔方大厦同盟吸血鬼侦探查佩尔明星队 - 路奈尔:奥克兰起家世界第一初恋:求婚篇创造物今晚开放麦第二季阿里,山羊与阿伯拉希姆刑警ZERO 特别篇2019摆荡人生初恋日记2017助理2019渴望坂道上的阿波罗死亡飞车2050诸神之战第一季风声传奇鹿鼎记张一山版

 长篇影评

 1 ) 穷人只不过是福利游戏的启动引子

穷人只不过是福利游戏的启动引子

廖伟棠

犬儒主义者说:一个人如果30岁之前不是左翼那他就是没良心,一个人30岁之后还是左翼则是没有大脑的笨蛋。80岁了的英国导演肯洛奇(Ken Loach)就是这么一个老“笨蛋”,电影界像他那么几十年如一日地关注左翼议题、关注底层权益的导演,屈指可数,他以他的电影证明了良心并不取决于青春的激情,也能与老人的睿智同在。
肯洛奇的新电影《我是布莱克》(I, Daniel Blake)夺得今年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评论界反应极端——尤其是在某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个小清新网站上,某些自命不凡的青年“影评人”纷纷给予负评,讥讽老左翼的入世,并哀叹金棕榈已死。
这也算是一部左翼电影在今天的正常宿命了。
然而这部电影的成熟之处正在于它超越传统左翼电影的黑白分明。艺术创作中的人性论与阶级论,存在寓言与意识形态宣言,总是不能决然分清的——《我是布莱克》选择了让这些成分在一部张力饱满的现实主义叙事片里并存,既是导演的艺术经验老道,也是他对人世的体验浸淫得深的结果。这种智慧也许开始时与左翼的批判精神有关,收结处却关乎对存在价值的论证。
《我是布莱克》的故事以平凡承载巨大的悲剧,从某个角度看这是一部卡夫卡《审判》的当代版本,从另一角度看也可以理解为更刻骨的一部《老人与海》。事实上,这位身陷困境还想着帮人的老木匠丹尼尔.布莱克,用北岛的诗形容的话,就这一句:“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就像他的遗书所宣称的:“我 ,一个公民,不比谁更高贵,也不比谁低贱。”
可就是这样一个正直善良的汉子,在一种貌似高级的社会福利制度之中,陷入了犹如《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的境地:鳏夫布莱克,无儿无女,一辈子靠双手干活生存,晚年发现心脏有病而不能工作。政府派来的“专业医疗人士”狡猾地证明他尚有工作能力,导致他的残疾救济金被取消,在申请上诉期间他身无分文只能申请待业救济。但后者需要不断去找工作,每次他找到工作又不得不因为需要上诉证明自己不能工作而推却,结果又导致待业救济金的失去,在重重困境中,布莱克愤而反抗,郁郁而卒。
一个一直遵循规矩的人,最终被规矩耍得团团转,只能求助原来他眼中破坏规矩的人——布莱克的邻居黑人小哥“China”。“China”因为在广州混过而得名,他倒卖来自中国的水货球鞋赚钱,颇为布莱克不屑。“China”也痛恨英国政府虚伪的福利制度,但他懂电脑帮布莱克填妥了繁复的救济申请表格——帮他在“法的门前”推近了一步。
是的,卡夫卡渊深的“法的门前”,推近一步可以说无补于事。那个著名的寓言中,来法院办事的乡下人不得其门而入,临终前目睹守门人把门关上,他问为何一直没有他人从此门进入,守门人说此门本来就是为你而设,如今也要为你而关。布莱克让我们体验到这样一道门就在每个人身边,福利制度的苛刻和繁琐确保了维护它的一套官僚的生存,换言之是官僚比穷人更需要福利制度,穷人只不过是这套游戏的启动引子而已。
在法的门前,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遵从游戏规则而苟延残喘,要么挺身一击换取尊严。善于寻找缝隙生存的黑人和福利机构的某个善良职员,只不过是前者的润滑剂,善良的职员忧心忡忡地劝布莱克忍耐苛刻的审核,否则“我见过多少像你一样的好人,因为不配合而最终沦落街头。”——所有的不改变都是因为被压迫者习惯了忍耐,就像雾霾的继续存在有赖于吸霾者习惯了口罩一样,电影里的西方福利制度,不过是一个更为精美的口罩而已。
但是布莱克最终维护了尊严,作为一个人而死去,不只是因为他选择了挺身一击在福利大楼墙上涂鸦控诉这样一种左翼激进行为,还在于他一直坚守自己身为公民所秉持的原则:以人性而不是以规矩为准绳去帮助他人。正是对同样被法的大门无理推拒的单亲妈妈凯蒂一家的帮助,让布莱克确认了自身的价值,而不是那些各种部门的表格。凯蒂一家后来也帮助布莱克,这既是朴素的无政府互助论的投射,也是对尊严的学习。
悲壮的是这一次老人与海的搏斗之中死去的是老人,即便他没有失败。布莱克与凯蒂的小儿子的一段对话发人深省:“你猜死于掉下来的椰子的人多,还是死于鲨鱼的人多?”小朋友想了好几天,直觉地给出了正确答案:“死于椰子的多。”遇见鲨鱼,这位老人尚可以搏斗,但像命运一样不可测的从天而降的椰子砸下来,你就只能认命。椰子如此平凡又如此致命,就像布莱克死前凝视的那些面目如一的官僚一样,他无奈地顿悟:“我难以置信,就是这些人在决定那么多人的生死。”
从社会批判意识而来,到全世界普遍的人类困境而终,编剧并没有刻意上纲上线,那样一种从容发力的电影久违了,这是戛纳赞赏它的一个理由。另一个理由当然是欧洲普遍的价值危机、信奉已久的机制“礼崩乐坏”之时,这部电影有如一面准确的镜子予以反映。而即使有文以载道的倾向,电影也没有放过本身作为艺术对每一细节的打磨,最令人惊叹的是电影里每一个角色都既是自己又是象征,就像那个咆哮着“It's Truth!”的履历培训师,他既是反讽的符号也是愤怒的间接投射者。
当然,这样一部电影我们不会拥有,我们甚至不配拥有。我们还在寻找一个更好的口罩的阶段呢。

原刊腾讯大家http://xw.qq.com/iphone/m/24persecond/d71e13c019d57342db713bfbd1de0318.html

 2 ) 拿下金棕榈的宣传片

所执导的作品十四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二次获得金棕榈奖,肯·洛奇毋庸置疑是最受戛纳欢迎的导演。他和迈克·李二人近几十年来几乎认领了戛纳电影节所有的英国“配额”。工人家庭出身、法律专业背景的肯·洛奇自视为德·西卡的信徒,半个世纪来始终如一的以他所认为的德·西卡式的现实主义美学,来讲述工人阶级的欢乐与哀愁、苦难与幸福。以拍摄题材、价值取向而言,肯•洛奇是绝对的硬核左翼,其作品是坚定的站在工人阶级立场,审视、辨析工人处境,为工人发声,反抗强权与不公。让肯•洛奇第二次荣获金棕榈的《我是布莱克》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影片在英国公映后,成为了肯•洛奇有史以来英国票房最高的电影。在这之前肯•洛奇电影的票房成绩一直不佳,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有一度只能靠接拍广告为生。

反常的高票房并非必然等于好作品,要不然伊斯特伍德美国本土拿下3.5亿美金票房的《美国狙击手》也不会被塞斯·罗根讥讽为“纳粹宣传片”。但是反常高票房至少可以证明一点,影片着实引发了太多观众的情感回响,毕竟这是一部没有明星、没有暴力情色渲染的非特效片。简单点说,《我是布莱克》的杀手锏是煽情,并且是建立在切中英国社会机制要害之基础上的强力煽情,程度亦近乎宣传片级别。

一位导演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一部电影中有着对某些历史事件、某种社会机制的正负评价,这都司空见惯,也无可厚非。像是戈达尔极端激进的《中国姑娘》甚至《东风》这样高度政治化的电影,是以声画错位的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方式解构银幕认同幻觉、讨论政治斗争的可能性空间。贝托鲁奇的《1900》,涉及到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等重大的社会-政治系统的历史进程,但影片的落脚点却是人在这些意识形态-历史过程中的抉择,归宿是人。一部电影,如果最终的落脚点,只是批判或者讴歌了某种意识形态、某种制度、某个社会机构、某类人,不管这种批判或者讴歌具有多种程度的正确性,这依然是一部宣传片。换一个方式表述,肯·洛奇的立场虽然是非常激烈的左翼批判,但所持的表现方式却是最保守的宣传片美学。

肯•洛奇第一部获得金棕榈的电影《风吹麦浪》已经初露端倪。整部电影就讲了一件事情,大英帝国禽兽一般的统治带给爱尔兰人民的巨大精神创伤,骨肉兄弟相残的悲剧结尾是为最好的明证。

《我是布莱克》的预设立场也是极端明确的。影片着力批判了全球化、新自由主义、英国伪善的福利机构,讴歌了英国工人正直、坚毅、果敢、幽默、善良的珍贵品质。批判与讴歌的力度在影片结尾部分达到了最高潮,英国的超高票房正是观众与之共鸣的结果。

肯•洛奇虽然信奉德•西卡,但因为早年剧场出身的缘故,他的剧本远远比德•西卡戏剧化。肯•洛奇对于德•西卡的参考,其实更多的是在于非职业演员的使用,在于强调自然主义的表演方式。

德•西卡式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些时候不存在以因果链来结构化剧情的状况。行为与行为之间的先后关系,常常只是因为此行为在时间上先于彼行为,而并非此行为导致了彼行为。《风烛泪》中著名的女仆煮咖啡那场戏,一直被影评人拿来作例子。这场戏特殊之处在于,这是一场没有任何目的性的戏,煮咖啡只是煮咖啡,没有意义、没有隐喻、没有预示,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已。在肯•洛奇的电影中,不存在这样的戏,他电影中的每场戏都是精心的戏剧化设计。

《我是布莱克》的剧情链条算得上是环环相扣,整体的戏剧框架不存在任何一场“无用”的废戏,而影片贯彻戏剧性原则最明显的一点是极端刻意设置的对抗主体之间的巨大反差。男主角布莱克的形象与品质,越是正面、越是完美无缺,福利机构的作为越是无情无理、越是负面,观众对于恶与善的感受强度、移情作用便越是大,影片对于观众情绪的煽动也越是成功。而这一切都是肯•洛奇预设的目的。

我们可以再具体审视一下影片的剧情大框架,也即是布莱克所面对的踢皮球式的困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剧情和人物都是创作者虚构的(编剧Paul Laverty是人权律师出身,早年有着极为丰富的维权斗争经验,这肯定影响到了剧本的走向)。身为主角的布莱克的心脏有严重问题,无法工作,因此需要申请因残疾无法工作的救济。但是福利机构聘用的所谓医保专业人员以近乎荒诞的方式认定布莱克不达标,不具备认领的资格。于是布莱克只能申请复议。但复议需要时间。于是申请失业救济,但领取失业救济的前提是必须找工作。而布莱克即便找到了工作也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工作。面对这个困境他最终放弃了申请失业救济。而就在看到申领残疾救济金曙光之时,布莱克心脏病发,不幸去世。这个踢皮球式的困境的根源来自第一次的残疾认证。

影片开场第一场戏就是这场认证。过程非常荒诞。屏幕为黑屏,画外音对白交替出现,是一个提问-回答的过程。作为医保专业人员的回答,予人高度机械化的机器人感。而直到这场戏结束,医保人员的形象都没有出现。这好像真的类似一种人工智能的存在。这场戏耐人寻味之处是,虽然提问者犹如人工智能,但布莱克明显是被刁难了。医保专业人员离题万千的提问,故意摧毁了布莱克的认证过程。换言之,布莱克并非是被严格设计的程序化、机制化、科层化的福利系统所害,而是福利系统根本就不想给予布莱克这样的患难者任何救助。在肯•洛奇的理解来看,新自由主义霸权之处便是认为布莱克这样的人就是懒汉,“自由竞争”的社会不容许这样的有生存空间。我们在此无意也无需讨论新自由主义的利弊,关键在于肯•洛奇预设了这样一种戕害存在,于是要让观众最深切地感受到,并且予以高度负面化的批判。剧作于是便呈现为这样一种主动灌输-被动接受的模式,这种模式便是宣传片的模式。

肯•洛奇为了强化这种迫害性,还特别设置了两个配角。布莱克的邻居,黑人小哥,走私鞋子的原因是因为作为工人的酬劳低到已经无法苟活的程度。单身母亲发凯蒂,甚至在恶劣的福利制度的逼迫下,做了妓女(福利制度居然逼良为娼!)。

影片的高潮是布莱克的葬礼,凯蒂读出了布莱克的一封自我证明的信,一封对英国福利制度终极的批判之信。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本来是拍出了《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罗西里尼,但德•西卡拍出《偷自行车的人》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德•西卡取代罗西里尼,成为了新现实主义的全权代言人。这一方面是因为有强烈社会批判倾向的《偷自行车的人》更容易为广大观众接受的美学系统以及因之产生的世界级影响力度,另一方面是罗西里尼创作风格的改变。《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里类似纳粹军官脸谱式的塑造方式,让罗西里尼耿耿于怀(他当时还没有对影片全权的控制能力),他以后甚至认为自己真正的处女作是《游击队》。

法国著名影评人Amédée Ayfre对罗西里尼战争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德意志零年》有着很精彩的评价,这个评价非常有参考价值。Ayfre认为这部电影不存在表演。小孩完全不是在演。“我们无法说他演得好还是差;他超越了这一点。我们也无法说他值得同情还是令人反感;他只是活着,摄影机观察着他。我们也无法判断他杀死父亲后内心是什么感受(遗憾?悔恨?绝望?)。小孩就这么整个地存在着。”Ayfre认为罗西里尼给我们的是一种“整体性的人的态度。”在他看来,实际上,连罗西里尼也不知道小孩为何自杀,小孩并不属于罗西里尼。对此,阿巴斯有着更精妙的表达版本,“我什么也没做,可是如果我不存在,这部电影也将不存在。”

关于现实、新现实主义,罗西里尼反复强调的都是道德问题,“不存在捕捉真相的技术”,他理解的道德,是“要去理解个体,以更多的好奇之心理解个体,不仅仅是个体的表面,更是个体灵魂最微妙的面向!”

对肯•洛奇来说,不存在个体灵魂的复杂暧昧维度,个体与现实早被他以单线条的笔触灌输给观众,一切只待接受即可。

(已刊于“虹膜公众号“邪论专栏)

 3 ) 戛纳金棕榈《我是布莱克》:到底是椰子杀人,还是鲨鱼杀人更多?

今早,我们被金棕榈大奖的一片嘘声淹没。 今晚,小玄儿偷乐这部电影我竟然没错过。

(小玄儿揣回家的电影宣传册) 本来大家都以为,金棕榈的首选会是德国女导演的《托尼·厄德曼》,结果却是英国老导演的《我是布莱克》,毕竟是小团体评奖,偏差性不可预知。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心中的金棕榈,比如小玄儿就很喜欢《舞女》的故事和表现力,期待有机会再一次在大荧幕与它相遇。虽然遗憾后半程很多电影没有在第一时间观看,不过回到家,把主竞赛入围导演的前作都慢慢再补一补,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戛纳的新片,只要是金(佳)子(作)的,早晚我们也是会看到的,让我们相信资源和字幕组的力量。 这部金棕榈《我是布莱克》,100分钟的电影里到底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

2016年,时隔十年,80岁的英国老导演:肯·洛奇,依然坚守着社会观察者和批判者的角色,再一次用镜头,猛烈抨击英国政府的养老、医疗、社保等体制,冷清的色调下,是老人和单亲母亲的无奈神情与疲惫身影。两个同样被社会体制推来推去的人,同病相怜,一个没有子女在身边,一个没有家人帮忙照顾孩子,孤单的爷爷和一位单身的母亲,他们在世上活着,却像是在社会中流浪。一如影片的官方海报,在这条狭窄破旧的道路上,他们不知道会走向何处,母亲对眼前路毫不关心,只有孩子们可以从树枝和救济品中得到欢乐,而紧随其后的布莱克,也只能从这一点孩童的欢愉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温存。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首先,这部电影仅有100分钟。这是一个非常讨人喜欢的时长,今年的戛纳,人们被老导演、女导演、还有韩国导演等等,强迫看了好几部近乎三个小时的电影。它们也不是不好,而是这样的超时,真心考验观影人的耐心。这样的电影,不仅仅是会不好看,其实更加的不好创作。编剧很难用对话和镜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那么久,并且还是在看片率超高的电影节期间,稍微一慢下来的节奏,就可能令疲惫的记者们入睡。 其次,直白的开篇。电影一开始,就是黑屏下的人物对话,一位老人在和医疗人员进行问诊的过程。医务人员询问了很多有的没的问题,而老人一直在重复,我是心脏有问题,你为什么要问我其他的事情?你什么时候问我的心脏病发作的情况?最后问题落到,你是不是有职业资格的医生?而对方女孩回答,我是医疗健康护理人员。影片就在这样一片漆黑的情况下,结束了诊疗和开场,而男主人公:布莱克获得了“暂时不可以回归工作岗位”的诊疗结果。 然后,说一说,年轻人的上升空间,老年人的下降通道。社会的矛盾,衍生家庭的矛盾,进而会产生扭曲的个人价值观和惨痛的生活经历。年轻人们,往往会抱怨一身才华无处放矢,而同样的,有着过气技能的老年人,同样也需要一条缓慢落地的滑坡。这条滑坡如果没有,造成失业和记恨社会的情绪,就会徒生很多冲动犯罪或自我摧残的悲剧。

这个问题,不仅仅在飞跃发展的中国存在,在欧洲国家一样成问题。我们常常只看到言论对比的我们差的一面和西方好的一面,什么全民免费医疗啊,失业救济随便拿啊,即便这样,看起来很美好的西方社会体制,在西方人看来,其实也没有那么的“完美”。 比如免费医疗,也一样要排队治疗,很多症状能不给你开药就不开了,人家也要节省社会资源。当然放在国内,经常呈现另一个极端,滥用药物和看病难的问题。而国外的社保和失业保障问题,同样存在程序缓慢的弊病,一个是跟国家规定和体制有关的流程,必然是繁琐拖沓的;二是为了避免大家一窝蜂的吃死国家救济政策,不再努力工作上班。 在这样的前提下,居住在英国东北部的独居老人:布莱克,即便真的得了心脏病,不可以工作之后,也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程序,来申请自己的医疗保障。于是,他就从一个木工工匠,开始转型为一个流转在各大社会机构里的无助老人。拿号、排队、填表,这些磨洋工一样的流程,他还能吃得消,不过到了网上注册、申请,以及撰写简历之后,他就已经要崩溃了。他作为一名能工巧匠,可能这辈子不需要电脑和互联网,不过作为一个社会人,要拿社会保障金和医疗补助,他就需要称为现代社会的一份子。 于是,他和那些同样失业,没有生存技能的一起,遭受人们的歧视和排挤。好像他们从未给社会做过贡献一样,等待着社会的救济和怜悯。他笨拙的学习敲击键盘和点击鼠标。剧情里,连“用鼠标双击我的电脑”这样的梗,都放进来了。令人想起了多年前,电脑客服人员的笑料集锦:电话那头的技术人员说:“上不了网,可能是您家猫的问题。”,于是电话这头的奶奶说:“你等等啊,行了,我把家里猫放屋外面去了,现在行了么?”。 影片塑造的男主人公:布莱克,其全面的人格,还体现在与邻居小黑的相处,以及在办事机构偶然相识的女主角:单亲妈妈Kattie和她的两个孩子的亲近关系。布莱克一开始对于总是把垃圾堆在门口的邻居小哥,十分不满,总是言辞犀利的勒令他改掉这个习惯。可见布莱克是个极其遵守社会规则的优质市民,从不给别人添麻烦,也不允许破坏公共环境的事情发生,然而社会公共条例,却没有同等的回报他。转眼间,当他被网吧的系统整惨之后,他开始变得和善,求助了邻居小哥帮忙,借用电脑提交表格。 同时,影片还借着布莱克的眼睛,揭露了英国人和广东人一起,贩卖工厂货的名牌篮球鞋的生意,在英国街头着实买的很火,而小黑的生意,也是他们的求生门道,也可能正是很多时下找不到工作的欧洲青年的谋财之路。而这一次,布莱克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看的傻眼。而他对于单亲妈妈Kattie的帮助,和两个孩子的关心,更是显现出了他的热心和善良。

从排队时的相助,到帮助她们修葺房屋设施,制作木质风铃,孩子们的欢笑和母亲的感谢,都是令他欣慰的事情。相互的探访和关心,都令两个家庭走的更近。而他们之间其实并不是爱情,确实比爱情更纯洁的忘年友谊。布莱克从不嫌弃Kattie在免费超市的失态,阻拦她从事卖肉的行业,布莱克倾尽自己的所有,直到他变卖自己的家产,跑到大街上,寻求被尊重的,属于自己的权利。 这样的故事,似乎注定以悲剧来结尾,当他紧张的在Kattie的陪伴下,来到了最后审核面试的机构,在去洗手间的间歇,他终于因为太紧张而心脏病发作,来不及抢救,更是来不及享受国家的医疗待遇,直接就为国家减轻负担了。然而参加葬礼的、为他伤心的,只有Kattie、还有几位邻里。导演把他要说的话,都放在了布莱克自白一样的一封手书里,由Kattie在葬礼上朗读。 而布莱克第一次见到Kattie的儿子时,不断的问向孩子的那句:“是椰子杀人多?还是鲨鱼杀人多?”,也是对全片主旨,再明显不过的比喻。看起来无害的体制也是可以杀人的,在不经意间,你可能就被椰子砸死了,虽然没有鲨鱼追击的猛烈,却又同样充满了戏剧性。 当全世界的手工业、制造业都转嫁到了亚洲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并没有随着人口的低增长而降低。经济的衰退,老旧的小城区里,前有比利时的《两天一夜》,现在的这部英国本土的《我是布莱克》也是一样,欧洲的一面文明、一面衰败,两极分化同样严重,社会问题大同小异。

虽然在我国一样也存在各种证明乱开的夸张现象,100元坏了还要居委会开证明是小孩子撕的,而不是大人故意撕毁的。办个手续,今天说你要准备这个,下次又说你还要带那个,一次告诉你齐全了,他们就不会坐在这儿工作了。这一代人,没有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反而被无形的社会规程搞死,可悲又荒诞。也许这次的政治正确一样的金棕榈选择,是多位评委希望欧洲社会集体意识关注该问题的下意识选择。 这部电影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关注的题材,老导演:肯·洛奇,两度摘得金棕榈,还是欣喜的。虽然这部影片,100分钟看下来,你未必会觉得高潮叠起,意犹未尽。但是影片似乎在警示每一人,也许你就是下一个布莱克。面对冰冷的社会制度和政府机构,还有并不尊重你的工作人员,他们加起来给予人们的心理压力,甚至比鲨鱼还可怕。在现代社会这趟浑水里摸鱼,不能太脆弱,混不吝者胜。 小玄儿为猫眼电影特别报道 附《场刊打分表》

2016年5月23日 小玄儿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4 ) 我们都是布莱克

《我是布莱克》这部电影于2015年5月在戛纳电影节上映,讲述了一个冷漠的规则之下人性缺失带来的悲凉后果的故事。在我们的想象中,欧美国家的福利制度水平始终位于世界前列,其覆盖面之广好像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不错的福利,但在这部影片中,洛奇导演用平实与克制的电影拍摄手法塑造了一个坚持尊严、待人和善、吃苦耐劳的老人的形象,也展现了他如何一步一步被所谓的便民利民的福利制度逼入绝境。 影片情节较为清晰,围绕工作与救济两个方面展开。老人布莱克因有心脏病,被医生要求不能工作,所以他选择了救济这条道路,可表面上光鲜亮丽的救济制度却需要提交申请表格,经历重重关卡才有可能被批准,而当一位好心人出现保证帮他渡过难关时,布莱克却心脏病发离世了。 那作为这部影片背景的英国,其福利制度究竟是怎样的呢? 根据英国政府的计划,单身人士每周可领取的救济金最多只有350英镑,而夫妇或是单亲家庭,不管养育多少孩子,每周都只能领取大约500英镑的救济金。政府希望通过改革鼓励更多人选择就业,而不是坐享福利。 英国这项改革可能使大约五万家庭受到影响,这些家庭大约每周平均减少93英镑的经济来源。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推出"卧室税"政策。如果福利房居住者的住宅面积超过所需,他们收到的住房救济金额将被减少。为了继续能够得到失业救济,失业者将面临三种选择,或被安排工作,诸如清扫垃圾;或每天去就业中心寻职;或参加技能培训,例如提高他们的识字水平。按照新规定,失业者必须要留在"帮助工作"的项目中,直到他们找到工作为止。那些违反规定的人会失去4个星期的福利。再次违反规定的人会失去3个月的失业救济。 此影片一举夺得金棕榈奖,奖项公布以后,许多人表示对该导演和金棕榈奖失望,而我认为不然。一位好的导演不仅要有展现优秀视听的能力,也要有人文关怀。洛奇导演导演了许多部表现人民疾苦的影片,仅凭他年复一年对主题的坚持就值得观众掌声。影片值得称道的是导演对视听语言的展现完美贴合故事的主题与人物性格——镜头仿佛不存在,观众幻化为场景中的一件物品或人物,以旁观同时也融入其中的姿态直视主人公的生活,与他们一起申请表格、排队领取救济、到处找工作、经历大大小小的阻碍却无可奈何······每一处的情感表现都恰到好处,每一个人物都有属于他们的心理转折。也许,布莱克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拾荒老人,保洁阿姨,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存在,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我是布莱克》敲响了警钟,尽管钟声响彻金棕榈大奖的舞台,可世界上它的声音仍然太过微弱。“我是布莱克”也可以改成“我们都是布莱克”,老无所依、收入窘迫可以说是世界上大部分人的现状和未来可能的状况。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已一只脚迈入老龄化社会,无儿无女,收入微薄的老人不在少数,我想,这是全国人民都需要考虑的问题,社保学生更应该为此难题付出努力。

 5 ) 悼词

我不是委托人,也不是顾客,或是雇主。

我不是懒人或者骗子,也不是乞丐或者小偷。

我不是保险编号的数字,更不是画面中的点。

我没有卑躬屈膝,邻居有难我会帮助他们。

我没有向慈善机构乞求,又或者甚至我压根没有期待过。

我,丹尼尔 布莱克,不是一条狗,是一个人!

因此我要求夺回属于我自己的权利,要求得到对人的尊重。

我,丹尼尔 布莱克,是一个公民,既不在那之上,也不在那之下。

 6 ) 不低头

丹尼尔·布莱克,朋友们叫他丹,59岁,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人,俗称:英国人。这里有女王、贵族、剑桥,抖森、卷福……优雅的国度,不是么?当然不是。

有贵族,就有被剥削者。英国同样有底层。据说威廉登陆之后八百年,英国上流社会一直由八百个家族把持。矿工水手贩夫走卒想往上流动,单凭个人的奋斗肯定渺茫,英国稳定的社会结构,从未拥有广泛的阶层流动。要进入你熟悉的伦敦上流社会,除了天时地利人和,像《赛末点》那样的运气也不可或缺。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英国是左翼胜地,出版过《资本论》,兴起过声势浩大的新左派和新马克思主义运动。导演肯·洛奇是一员左派悍将,数十年来坚持将摄影机对准底层的工人阶级,以坚硬的、不低头的姿态伫立英国影坛,提醒世人英国除了《唐顿庄园》和《故园风雨后》,在不事生产的贵族之外,也有不屈的工人、有残酷的阶级固化。

《跳出我天地》里,面对撒切尔夫人的新自由主义强权,数以万计的矿工在矿业工人联合会的带领下,加入到抵制矿场自由市场化的罢工中。为了罢工,工人们圣诞节甚至无煤取暖,父亲果断砍了钢琴。然而他为了供孩子继续芭蕾生涯,顶着“叛徒”的恶名屈屈辱下井。这些远在英国的被压迫的脸,像极了我们国度那沉默的多数。

《我是布莱克》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坏人,唯一的大反派,由低效无能的官僚系统担当。布莱克申请失业救济金屡次碰壁、找工作、填表格、学习填写简历等等经历,但始终得不到那份他应得的失业补贴,处境尴尬犹同卡夫卡笔下那位徘徊在“法的门外”而终身未得其门而入的主角。

资本主义伦理,工作被神圣化,是光荣的标志,失业则被视为懒惰、吃救济金的蛀虫。但财富分配不均,令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失业会令有产者一夜之间即可由小康堕入贫困,贫困者堕入饥寒交迫。布莱克因病失业,在福利门外兜转徘徊,饱经劫难、愤怒和绝望,像“法的门前”的人一样,最终倒在了福利制度的门外。官僚系统固然可以害人,杀人者却是资本的伦理。

布莱克是一位木匠,边缘但足以糊口。然而一旦失业,他不得不应对电脑、互联网等新鲜事物,被迫加入到全球化的竞争中。曾经,全球化描绘了天下大同的美好图景,然而现实是滋生了一个前所未有、跨越国境的巨富阶层,联合起来实现了全球化剥削,而底层人民却被隔离在各自国境之内,默默苦熬。唯一的希望就像布莱尔的黑人邻居“China”,依靠广州认识的工厂小贩在街头贩卖品牌厂货,揩资本主义的油。

戛纳评委选择了《我是布莱克》,英国选择了脱欧,美国人选择了特朗普,不过无论政治向哪个方向,但愿永远有人拥有清醒的头脑。

 短评

去年战胜《托尼厄德曼》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的影片,确实好!比后者更朴素,犀利。人类的优秀艺术作品必须这样直视现实与人生,用艺术的方式展现人性、理想及情怀。我们被娱乐票房完全控制了的电影业界,应该清醒一下了。

2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中产阶级对底层人民自以为是的关怀。

6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不会电脑的老人不识卡带的孩子,时代发展太快,停下来看看身边短暂的美好唯有电影了。80岁的肯洛奇新现实主义直指当下社会中占多数的穷人,China与假鞋在英国的体制下有全球化的辐射度。全素人演员,虽有过度卖苦煽情设计,但他们代表了这一类人,开头结尾和转场的黑屏原来是向布莱克的致敬和默哀,欧盟影展。

10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肯洛奇告诉我们,多观察这个世界,多了解身边的人,是拍出伟大作品的第一步。

1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结构工整,节奏得当,叙事明了,情怀感人。没有明显瑕疵,也无突出亮点。但有很多感人瞬间。没有奢求,无可妥协。电影像布莱克一样有尊严。说多了都是放屁!

18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力荐

#nziff1 深知不是最众望所归的金棕榈,也差点被短评里的一星吓得放弃,但庆幸还是带着了解英国人民疾苦的心情走进了电影院,然后带着摸了一脸的泪水离开。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看过洛奇的太多片子,并不执着于要求年近八旬的他超越自我,但即便这是一部太重复自我的电影,讲一个如此触动的故事又有什么错吗

22分钟前
  • 弗兰克 行
  • 力荐

后半段进入超市开始有点跳,也在故意拔,肯老是在重复自我,但依然是部感人、不乏幽默而且努力拒绝冰冷的通俗庶民作品。踢皮球的焦躁感做得很足(我想起了《生之欲》…)。至于不成问题的问题,放在哪个社会制度见仁见智。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老来者与青年一代、小朋友的沟通。椰子与鲨鱼的人生远航。

2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欧盟展@百美汇;3.5;求天求地求国家不如求自己,姓社姓资姓共产终究姓人性;肯洛奇热血依旧,批判力道不减,在一片冷漠中熹微温暖犹存;大黑特黑西方的同时,顺便调侃了一把China;书架一段最感人,因为有爱,他们是精神的富裕者。

2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年度十佳之选,用幽默的方式批判社会制度,这还不算厉害的,厉害的导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张悲悯之心,有点很像阿基·考利斯马基导演的片子。犀利的见血,足够有力量,却又不带戾气和暴力,我们仿佛能从这样的故事里看到我们天朝身边的事情,呈现出来的完全又是另外一种的态度和感觉。

3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影片通过布莱克这个人物道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辛酸,面对毫无人情味的政府公职人员和繁复的程序化机制,作为弱势群体却只能一步步妥协。肯洛奇再次为底层人民发声,无奈中又透着一股温暖~

36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欧盟电影展展映】满满都是对英国社保制度的猛烈批判。演员都很好。主人公被无形而死板的社会规章碾压的冰冷遭遇让人同情,社保中心的冷漠与主人公和单身妈妈相互扶持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结尾更是提出了有力控诉。虽然略显说教,但也充满力量,引人深思。更可悲的是,在你国这根本不算什么

41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吃人的社会制度”。或许大多数观众会像那位就业办公室的女士一样,看见主角因为身体不适无法工作却被毫无道理的福利系统折腾得团团转,对他有着深切的怜悯,希望他努力配合领到救济;而我想肯洛奇更是在说,故事或许令人落泪,却更应激怒我们:配合实则是维护,要团结起来去打破、改变它

4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我是一个公民,不在这之上,也不在这之下。”

4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真庆幸ken loach还在拍戏,一如既往的正直良善。去除一切的技巧,剩下的只有一份纯粹的审视和关怀,是切肤之痛,也是真心真意。真受不了那些自以为是的负面评论,他们不会明白一个艺术家真正动人的是一颗真心

51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很不错

55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balmes 结尾刻意得令人发指非常非常非常不喜欢,但肯洛奇还是那个肯洛奇,温柔敏锐,简洁动人,从不让人失望。生活中长久的残忍冷漠和其间闪现的温情与热血时刻在他的镜头下熠熠生辉,尽管调子悲观了很多,那颗赤子之心依然未变。

59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沒有誇張華麗的鏡頭故事,沒有拐彎抹角的電影語言,只有十分直白樸質的敘述方式,可說是一部極為淺顯易懂的電影作品。導演沒有任何一絲絲想要藏拙隱晦的意思,很直接地點出了國家社會的制度腐化及沒人性,很簡單、很克制但卻有很強大的警世意味。

60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很讨厌剥离文本评论电影的人,高端是吗?跟你们所鄙视的只看文本的人比高端在哪儿啊?肯洛奇爱拍底层人民,就是原地踏步了?他拍了这么多年,想讲的事情想改变的东西都还存在,为什么不继续拍?He cares!What do you care?

1小时前
  • unun
  • 力荐

被社会救助拖垮的自尊心、被时代变革抛弃的沦落人、被程序规则羞辱的人情味、被阶级资本无视的普通人,被动语态继续下去……和片名《我是布莱克》这个主动语态的铿锵有力截然相反,无助满满。

1小时前
  • 科林
  • 推荐

无所谓当不当得起金棕榈,反正就是一幅英国药丸的社会写真。你可以说它没有技巧,但你不能说它没有发生。PS有评论真心让人炸毛: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老大爷,五十年来都在拍下层人民;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记者,喝了几口左岸咖啡居然就要人退休——你们咋不上天呢?!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